近日,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調研平湖市關心下一代工作,充分肯定了市關工委及廣大“五老”圍繞孝親報本文化,25年來堅持不懈在青少年中開展孝敬教育,努力打造孝親報本文化品牌等工作經驗。具體做法為:
平湖市關工委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深度結合本土“報本”文化,從1999年起啟動實施孝敬教育工程,將“孝親報本”文化理念融入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,構建起學校、家庭、社會“三位一體”的孝道傳承體系,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深厚文化底蘊。經過25年的不懈努力,以文化筑基、實踐創新、機制保障為三大工作抓手,構筑孝親報本精神坐標,打造厚德傳家教育場景,構建多元協同育人體系,取得了顯著成效,涌現出“六多六少”的可喜變化:孝敬父母的多了,責怪父母的少了;尊敬老人的多了,嫌棄老人的少了;講究節儉的多了,亂花零花錢的少了;勤奮學習的多了,厭倦讀書的少了;家庭和睦的多了,不講文明的少了;胸懷理想志向的人多了,庸庸碌碌的人少了。先后得到《人民日報》《中國老年報》等主流媒體的關注和報道。
一、文化筑基,構筑孝親報本精神坐標。
一是傳承歷史文脈,弘揚報本文化。在江南水鄉金平湖大地上,“報本”二字不僅鐫刻在東湖邊報本塔的磚石之間,更流淌在平湖人的血脈之中,“報本文化”不僅是家庭倫理,更是一種社會價值觀。平湖市關工委牽頭,會同市文明辦、市文聯、市教育局等部門,將孝道延伸至“報天地、報祖輩、報社會”,從挖掘本土孝道文化為教育文脈,通過整理、挖掘、弘揚“報本文化”,不僅講清報本文化是平湖的標識文化,更從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著眼,通過對歷史和現代平湖涌現出來的眾多孝親典范,編印全套的《我們的孝禮文化》等孝育資料,舉辦孝文化講座等形式,廣泛傳播孝親報本的傳統美德,使孝文化成為平湖人的精神標識。
二是融合地方特色,豐富文化內涵。在傳承孝親文化的基礎上,結合地方特色,豐富孝文化的內涵。如結合平湖的民俗風情,推廣“拿七子”“種好黃秧望望爺娘”等習俗,教育引導人們尊老愛老、不忘根本。同時,利用平湖的歷史名人資源,如陸杲的《陸氏家訓》、陸隴其的《治家格言》等,提煉出家規家訓中的孝親元素,作為孝敬教育的重要內容。每年投入10萬元左右,編印《孝敬教育讀本》《孝敬教育記載本》《師生孝心孝行錄》等,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和價值觀。
三是強化家庭教育,厚植孝親文化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。平湖市關工委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在孝親報本文化傳承中的作用,通過舉辦家長學校、開展家庭訪問、簽訂“家校協議”和“家庭協議”等方式,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聯系,共同推進孝敬教育。同時,利用“道德公益講堂”等平臺,宣講優秀家風故事,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,培育良好家風,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。
四是創新教育形式,激發文化活力。平湖市關工委緊跟時代步伐,不斷創新孝親文化的教育形式,以激發傳統文化的現代活力。通過舉辦線上孝親文化講座、利用新媒體平臺推廣孝親故事、開展孝親主題的短視頻創作比賽等活動,使孝親文化以更加生動、有趣的方式走進青少年的生活。同時,鼓勵學校結合自身特色,開發孝親文化的校本課程,將孝親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,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孝親文化的熏陶。這些創新舉措不僅豐富了孝親文化的傳播途徑,也增強了青少年對孝親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。
二、實踐創新,打造厚德傳家教育場景。
一是梯度推進,提升孝親教育持續力。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,平湖市關工委將孝敬教育分為四個階段有序推進。在初創期(1999—2008年),重點培養學生的孝敬意識和行為習慣;在深耕期(2008—2015年),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編發講義和作業,實現孝敬教育的常態化和系統化;在拓展期(2016—2020年),弘揚民族精神,抓好“老少共建”,推動均衡發展;在創新期(2021年至今),形成“孝敬教育+”格局,鼓勵各基層單位及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創新教育模式,形成各具特色的孝敬教育品牌。
二是創新形式,增強孝親教育吸引力。平湖市關工委注重創新孝敬教育的活動形式,使教育更加貼近青少年實際,增強吸引力。如開展“編寫家譜”“兩代人通信”“寫孝敬日記”等活動,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孝道的內涵;舉辦“十佳孝星”評選活動,樹立先進典型,激勵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孝敬教育;結合重要節日和紀念日,開展主題教育活動,如母親節、老人節組織學生開展敬老助老活動,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和責任感。25年來,每年開展100多場宣講,讓孝親報本的理念春風化雨、滋養人心。
三是融合教育,深化孝親教育感召力。注重將報本孝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,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與父母、師長、同學之間的關系,培養健康的心態和人格。關工委特別重視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孝敬教育融合,打造陽光潤心孝育品牌等,取得了顯著成效。通過心理健康教育,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困惑和問題,增強自信心和抗壓能力,為孝敬教育的深入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四是拓展陣地,匯集孝親教育凝聚力。創新拓展孝敬教育的陣地,實現全方位育人。除了在學校開展孝敬教育外,還積極將教育觸角伸向社會、伸向家庭。依托金平湖銀領·薪火講師團等組織,開展紅色家教家風的宣講與普及活動,進校園、下社區、到田間地頭宣傳優秀的家風和教育經驗。同時,加強與政府機關、企事業單位的合作,將孝敬教育融入干部培訓、職工教育等環節,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、共同參與孝敬教育的良好氛圍。
三、機制保障,構建多元協同育人體系。
一是加強組織領導,確保工作落實。平湖市關工委高度重視孝敬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,形成市委相關領導親自部署、關工委具體抓、相關部門參與的孝敬教育工作局面,建立“1+8+N”工作體系:1個市級關工委統籌,8個鎮街道關工委聯動,N個學校、社區關工小組協同。市關工委負責統籌協調全市的孝敬教育工作,定期召開會議,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,確保孝敬教育工作的順利推進。同時,各基層關工委也成立了相應的工作小組,推進孝親教育具體工作的落實。
二是完善制度保障,規范教育管理。著力完善孝敬教育的制度保障,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。如制定了孝敬教育工作計劃、規范孝敬教育讀本編寫、孝敬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等,對孝敬教育的內容、形式、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和規范管理。同時,建立了孝敬教育工作的考核評價機制,定期對孝敬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檢查和評估,確保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效果。
三是強化師資培訓,提升教育水平。以“五老”人才庫備老專家、老模范、老教師等師資,確保工作力量精準投放。全面加強孝敬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訓,通過舉辦培訓班、研討會等形式,組織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習孝親報本文化的精髓和內涵,提高他們的教育水平和教學能力,出刊《平湖市孝敬教育優秀論文專刊》,匯聚孝敬教育理論研究成果。同時,邀請教育專家、學者來平指導孝敬教育工作,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,通過師資培訓,打造了一支高素質、專業化的孝敬教育師資隊伍。
四是加強社會聯動,形成育人合力。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動合作,加強與學校、家庭、社區、媒體等各方面的溝通和聯系,共同推進孝敬教育工作。積極爭取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,為孝敬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保障。通過社會聯動,實現了資源共享、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。
平湖市關工委秉承“孝親報本、厚德傳家”的教育理念,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和模式,打造“孝親報本”孝敬文化品牌,成為平湖這座城市文化建設中的重要符號,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。
責任編輯:唐子韜